English

火险自救ABC 洪水来了怎么办

2000-07-3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蔚 我有话说

编者按:水火无情,损失严重,其中一个原因是缺乏必要的防灾自救知识。为此,本报记者走访了有关专家,求教一些实实在在的防水患、防火灾的知识,现介绍给读者,祝大家平安。

火灾

住宅发生火灾后怎么办?

住宅发生火灾时,当事者应尽可能采取扑救措施,如切断电源,关煤气阀门;将火源周围的可燃物移开;设法阻止空气进入燃烧区;可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及其周围的地方。如果无力灭火,就应立即拨打“119”火警电话,报警时一定要说清起火地点、火势大小、燃烧物是什么、是楼房还是平房着火、有无被困人员,同时要讲清自己的姓名、电话,并派人到最近的路口接应消防车。

当火势很大、人员被包围时,要设法呼救。人要尽量卧在地面呼救,这样声音容易传出。可以扔出枕头、坐垫等物、向户外挥动毛巾、敲击暖气管道、用手电筒光柱等呼救。人躲进尚未着火的房间等待救助时,应设法用湿布堵实着火房间的门窗缝,以延缓火势的蔓延。人员可将手巾浸湿,叠成多层做防护口罩,以降温、过滤烟尘和毒气,如果找不到手巾,也可暂用衣袖护住口鼻。

此时如果是在平房或一层楼内,人员可把头淋湿,用淋湿的被毯或织物裹身低姿冲出去;如果家住二、三楼,烟雾很浓、出路被堵时,可以从阳台、窗户尽量减少高度跳下,或者撕床单等物结绳跳下,或用一头加重的长杆、长板从阳台上抱杆跳下;四楼以上人员千万不能跳楼,应设法转移到安全些的房间,关闭门窗,用湿布、棉垫等堵住进烟孔穴,用水把房内四壁门窗浇湿降温,到阳台大声呼救,等待救援。

在人群集中的地下商场、娱乐场、会场等公共场所遇火险怎么办?

一旦走进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,一定要先留心逃生标志和安全通道路线。

那些由人防工程改成的娱乐、商业场所,其内发生的火灾更具有危险性。这类火灾的特点为:

浓烟积聚不散,地下工程均无窗户、出入口少、与外界相连的孔洞少,火灾发生后浓烟无法排出,造成缺氧、能见度降低,人员逃生困难。

温度上升快,地下工程密闭条件好,火灾发生后,热量不易散出,火势猛烈时,温度可达1000摄氏度以上。

有害气体多,地下工程内部大多使用化学材料装修,一旦发生火灾,随着浓烟产生大量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硫、硫化氢、氯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,加上氧气减少,致使一般过滤式防护器材无法使用。

地下工程大多出入口少、通道狭窄、烟的扩散速度比人员逃生的速度快,易造成人员混乱,发生挤踩事故。

因此遇到此类公共场所发生火灾,一定要绝对服从专业人员指挥,沿安全门方向顺序疏散,救老扶幼,不可抢行拥挤。行进时要保持弓身低姿,用毛巾、纱布捂住口鼻,最好利用事先准备的防火逃生面具。如果在2—3分钟内无望逃离地下火区,在防火隔断内的人员应利用灭火器或密实耐火布料覆盖的办法,尽量压灭火焰;或者利用个别耐火阻燃能力好的房间避难,延长时间静待救援。

常用的灭火方法

1.隔绝空气法。使燃烧物隔绝空气,因缺氧而熄灭。如家庭炒菜时,油锅内的油起火,盖上锅盖,就可使火熄灭;电器、煤气着火都可用毛毯、棉被覆盖灭火。二氧化碳灭火也是应用这个道理,二氧化碳比空气重,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,它可覆盖在可燃物上隔绝空气,使火熄灭;对于赤磷、硫磺、电石、镁粉等易燃物的燃烧,常用干粉、干沙、干土灭火。

2.冷却降温法。用水、干冰等直接喷撒在燃烧物上,水、干冰气化吸收热量降温,且形成水气、二氧化碳隔绝空气。水是很好的灭火剂,但对于某些物品的失火则不能用水扑救,如金属钠、钾、钙、碳化钙等遇水会发生反应,产生氢气和热量,引起剧烈燃烧或爆炸;轻于水的油类等物质着火,用水扑救会扩大燃烧范围;高压电器设备未断电时,若用水扑救,可能引起导电;其它如纸制品仓库、精密仪器、高温生产装置失火都不宜用水扑救,储备有浓硫酸、浓硝酸等物品的仓库失火也不宜用水扑救。

3.可燃物隔离法。把燃烧火源与周围可燃物分离开来。如森林灭火,常常开辟隔离带,使火势不再蔓延而得以控制;把失火处附近的液化气罐和其他可燃物移开;或把不大不重的着火物移至空旷处等,都是有效的办法。

水患

记者于近日采访了对于避灾做过多年研究的专家,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刘树坤、副主任程晓陶。看似学问不多的水灾自救,经专家一番讲解,让人耳目一新。

洪水灾害中如何原地待救?

水灾的发生,都是灾害能量积累到一定能量的结果,因此在洪水到来前,洪灾区群众应利用这段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充分地作好准备。

有条件者可修筑或加高围堤;无条件者选择登高避难之所,如基础牢固的屋顶、在大树上筑棚、搭建临时避难台。蒸煮可供几天食用的食品,宰杀家畜制成熟食;将衣被等御寒物放至高处保存;扎制木排,并搜集木盆、木块等漂浮材料加工为救生设备以备急需;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做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置放高处,票款、首饰等物品可缝在衣物中;准备好医药、取火等物品;保存好各种尚能使用的通讯设施。

洪水将至,应该如何逃生?

处于水深在0.7m以上至2m的淹没区内、或洪水流速较大难以在其中生活的居民,应及时采取避难措施。因避难主要是大规模、有组织的避难,所以要注意:一要让避难路线家喻户晓,让每一个避难者弄清,洪水先淹何处,后淹何处,以选择最佳路线,避免造成“人到洪水到”的被动。

二要认清路标,在那些洪水多发的地区,政府修筑有避难道路。一般说来,这种道路应是单行线,以减少交通混乱和阻塞。在那些避难道路上,设有指示前进方向的路标,如果避难人群未很好地识别路标,盲目地走错路,再往回折返,便与其他人群产生碰撞、拥挤,产生不必要的混乱。

三要保持镇定的情绪。掌握“灾害心理学”实际上也是一种学问。专家介绍,在一个拥有150万人口的滞洪区,当地曾做过一次避难演习,仅仅是一个演习,竟因为人多混乱挤塌了桥,发生死伤事故。在洪灾中,避难者由于自身的苦痛、家庭的巨大损失,已经是人心惶惶,如果再受到流言蜚语的蛊惑、避难队伍中突然发出的喊叫、警车和救护车警笛的乱鸣这些外来的干扰,极易产生不必要的惊恐和混乱。

水灾中,哪些是较安全的避难所?

避灾专家们认为,避难场所的选择不容忽视。

避难所一般应选择在距家最近、地势较高、交通较为方便处,应有上下水设施,卫生条件较好,与外界可保持良好的通讯、交通联系。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层建筑的平坦楼顶,地势较高或有牢固楼房的学校、医院,以及地势高、条件较好的公园等。

农村的避难场所大体有两类:

一是大堤上,但那里卫生条件差,缺少上下水设施,人们只是将洪水沉淀一下、洒些漂白粉直接饮用;加之人畜吃喝、排泄都在这里,生活垃圾堆积,时间一长,极易染上疾病。

二是村对村、户对户,邻近村与受灾村结成长期的“对手村”关系。在洪水多发的乡村,政府通过发放卡片方式形成“对手户”。专家自豪地说,这是外国所不具备的,我国人民长期与洪水斗争保留下来的良好传统。

旅游遇到山洪怎么办?

山区旅游若遇暴雨,少则十几分钟、多则半小时,就有山洪暴发的可能,缺少经验的城里人往往在大雨来临后,还在山沟里游玩、在河水中游泳,旅游车仍在危险地段行进,以致遭遇灾难。据专家说,近年在张家界、黄山、嶂石岩、崂山等著名景点,都发生过此类伤亡事故。因此专家告诫,在山区遇雨,一定要马上寻找较高处避灾。同时要听从管理人员的指挥,在日本某地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故:上百万人在河滩避暑,水库当时要紧急泄洪,警报已发出,巡警车也对游人不断地广播,而避暑的人们就是漫不经心,以为洪水绝不会那么快到来,而当洪水迅速包围上来时,才慌了手脚,结果淹死了11人。

作为旅游部门,也有责任在易发生山洪、滑坡处设置警示牌,并向游客发放关于景点内何处可能发生危险的说明材料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